“智慧”农业重塑新疆农业生产方式

- 编辑:admin -

“智慧”农业重塑新疆农业生产方式

小麦新品种创百亩最高单产纪录;棉花激光覆盖机器人比人工效率提高10倍 “智慧”农业重塑新疆农业生产方式 石柳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农业科技进军浩瀚星辰海洋,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以下简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十四五”以来新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天山南北“科技储粮”战略的精心实施和丰硕成果。 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数据证明了它的成功。新疆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95%,农业总产文化机械达到266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28%。一季度至三季度,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由于谷物在秋季生长良好,我们可以期待全年丰收。 从平衡区域供需到保障国内供应,从增加总产量到提高单产,新疆不断用“智慧”农业的科技实践助力稳住中国“饭碗”。 用“核心”整合书籍 改良的种子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令牌”。 “创下了全国最高产量纪录,这个新品种太棒了!”众多农业“芯片”成新疆展会明星高科技农业展之一。其中,展厅最吸引参观者关注的是春小麦新品种“辽春1758”。 “良春1758”是适应新疆发展的春小麦创新品种。其特点是分蘖早、分蘖率高、千粒重高、品质优良。 2024年,创下全国春小麦单产796.1公斤/亩的纪录。今年,科研人员持续优化“良春1758”栽培配套技术,进一步将试验田表现转化为大田表现,该品种春小麦单产记录从数百亩跃升至数千亩。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领军专家李建江表示,今年“良顺17”“58”在各地首次创下多项春小麦单产纪录,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麦、中强麦标准,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春小麦与冬小麦优质高产差距缩小。这表明“良春1758”在高产生产上建立的“好品种+好方法”支撑体系具备了更大规模复制推广的条件。 9月10日,专家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红山农场四连二队进行了“凉春1758”的水果采收和生产试验。图片提供:自治农业科学院 今年的“凉春1758”不仅创下了春小麦单产新纪录,还通过了国家联合专家组的节水考核。条件下节水30%,示范田亩产达到508.32公斤,比热门主栽品种“新37”高17.11%,彰显了节水稳产的重要应用价值。 良种是提高大面积产量和粮食品质的主要支撑。加强种业创新已成为新疆提升农业和粮食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在新疆种业创新成果矩阵中,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优良的新品种正在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油籽向日葵新品种“艾奥大头HZ001”是新疆首个短茎高油杂交向日葵品种。已在新疆、新疆等向日葵主产区广泛示范推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累计广告面积超过600万亩。 棉花新品种“本渡8号”是集多项综合性优良特性为一体的划时代品种。每百英亩棉花产量达到 748.7 公斤,创下高产纪录。是西北棉区主要高产优质品种。被选为新疆主栽品种,耗资500万元选育成功。 苜蓿新品种“新牧4号”具有优良的抗寒、抗病能力,适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条件下栽培。该品种已入选2025年农村农业主力品种。 自治区农业农村科技局局长、畜牧业生产负责人刘英豪表示,“十四五”以来,新疆蓬勃发展开展“种业振兴”活动,坚持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选育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的新品种。经过广泛推广和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被选为农村农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农业品种。 新疆不断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保障新疆种子供应,为国内农业利用种子作出贡献。棉花、玉米、小麦种子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五位,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赋能“数智” 农业机械改进创造新动力 本届高交会新疆展区,8家多款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机亮相。其中,全球首台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以其“精准检测+创新作业”的技术突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证明新疆棉花种植正在加速从“机械化”迈向“智慧化”新阶段。 根据现场测试数据,这款激光打顶机器人对棉签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9%,苗木破损率控制在3%以内,打顶合格率超过82%。当所有功能都执行时,工作效率可达每小时6至8英亩,是手工作业的10倍以上。该机器人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计划于2026年6月正式上市。 “十四五”以来,新疆持续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和应用。成功推广一批农资机械设备先进并大规模适用,各种智能农业机器人的引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 为解决橄榄、咖啡、核桃、开心果等特种林果收割难的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发了自走式振动收割机。该收割机通过液压传动振动果树,使果实落下,大大提高了核桃、开心果等特殊林果的收割效率。 今年8月,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合作。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系研发的运动马匹精准饲喂机器人在野马集团山马基地完成测试应用。它专为大中型尺寸而设计。一款全能型她为某马场设计的自主饲喂终端,成功解决了人工饲喂效率低、饲料浪费、数据无法追踪三大问题。送芯机构将单次定量误差抑制在±5g以内,送料稳定准确。基于云端的智能管控中心,用户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设备实现一键投喂、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打造高效便捷的便携式农业管理模式。 图为运动马精准饲喂机器人在测试过程中。图片来源:杜雪梅。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新疆兵团)农业机械总产量达2660万千瓦,耕种机械化整体水平主要农作物收获率达90.28%,位居全国前茅。除上述装备外,本届高新农博会新疆展区还展出了红花采摘机器人、智能羊生产性能测量装置样机等智能装备,充分展示了新疆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术实施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田间收获的结果。 10月10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鄂尔多100万亩玉米田粮田性能测试结果。伊犁县200万亩规模化玉米产区平均亩产达到1209.1公斤,创下200万亩玉米高产世界纪录。他再次分五个阶段打破全国玉米单产纪录,从100亩s 至 100 万英亩。其中,超过0.5吨(1500公斤/亩)粮食水平的有100亩、1000亩、10000亩。 伊犁县100万亩粮田开发区将全面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绍坤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发的“玉米高产精控密植技术”。该技术自2023年被列为国家农业农村部玉米绩效提升工程核心技术以来,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5亿亩,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首次达到单位面积(54621亩)“0.5吨粮”的水平,成为可复制、大众化的玉米大规模增产技术路径。全国各地区。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是关键实施新疆“科技藏粮”战略。 “十四五”以来,新疆以提高大面积粮油作物产量为重点,支持高水平农田建设,推广合理密植技术,重点抓好水肥一体化和精准调控技术。加快技术先进应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好田、好种子、好机遇、好方法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全区粮食均衡规模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保障供应作出新疆贡献。 “我们构建了‘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基层农技人员+农户’的完整产业链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部副主任范国权说:“为新疆农业强区建设和新疆整体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新疆畜牧业养殖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不仅促进了产业技术快速进步,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充分发挥了科技对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 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党委委员王相彦介绍,自治区畜牧科学院聚焦畜牧业关键技术,以智能化、科技化为目标,标准化、优质高效,以建设国内优质农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的战略地位,在装备研究、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兽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